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信息资讯详情

质量高峰 “粤”攀“粤”高

广东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行动,质量工作排名全国前列
时间:2025-11-26 09:58:37 浏览次数:157 来源:南方日报 [ 字体:大:2624 中:2220 小:1816 ]

一场由质量变革催生的产业变革正在广东悄然发生。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现场,多款“广东智造”机器人上场表演人机共舞。在11月9日举行的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乐手也曾敲响青铜句鑃。从技术突破到场地落地,广东机器人产业实力惊艳全球观众。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机器人在全球观众面前大放异彩的背后,是质量的坚实保证。围绕市场监管总局年度重点布局的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业链,广东支持“链主”企业持续组建12个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服务机器人企业标准化参与率提升30%。

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行动,质量工作硕果累累,走在全国前列。美的集团入选全国首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新型显示等9条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项目纳入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出台全国首个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指南,7个县级城市入选2025年度全国百城质量提升活动,3个县级城市被列入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

不久前公布的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广东省获奖总数达8家,居全国第一。获奖企业不仅有汽车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还有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质量标杆支撑重点产业质量协同、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效应愈发凸显。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还积极创新实践,围绕落实质量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大力开展“质跃县”行动,推动县域城市走质量创新实践之路。目前,共分批培育建设35个质量强县(区、镇),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

培育领军标杆企业 引导企业加强质量创新投入

质量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东,质量之光照亮企业前行的道路。

9月16日,中国质量(南京)大会举办,会上颁发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广东获奖总数为8家,较第四届增加了3家。

中国质量奖是我国在质量管理领域授予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荣誉,旨在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中国质量奖名额每届不超过10个组织和个人,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名额每届不超过90个组织和个人。中国质量奖的获奖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质量强企的做法和成效。

其中,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质量奖。目前TCL科技在“中国屏”“中国光”“中国芯”三个领域均已实现全球领先。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此前表示,TCL科技质量管理模式已推广到生态链内超过2000家企业,通过工业软件赋能助力跨行业跨领域产业升级,其中细分产业超过20个、大型科技制造企业超过50家。

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企业分别是广东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先进核电技术自主研发设计团队、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这次获奖名单充分体现了广东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体活跃、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不仅有民营企业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工程建设业组织、一线班组等。

获奖的企业都是广东质量领域的标杆,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正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就在中国质量奖名单公布后不久,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名单也重磅出炉。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广东奥飞实业有限公司、白云机场CAN枢纽运行管理中心等10家组织摘得荣誉。

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标杆示范作用,积极传播先进质量文化,持续推进质量创新,加快培育质量发展新优势。希望全省广大企业及质量工作者以获奖组织为榜样,积极弘扬“守信于品重质于行”的广东质量精神,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快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产品从“制造”向“质造”转变,是增强企业和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推动质量强省建设的有力支撑。目前,全省已经有4.5万多家企业建立了首席质量官制度。

打造35个标志性项目 支撑产业建圈强链

广东将质量强链作为质量强省、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质量、含新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工作部署,持续发挥质量强链工作效能,以52条重点产业链为牵引,综合运用计量、标准等质量工具打造35个质量强链标志性项目,组建62个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遴选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7条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强链专项行动,探索推进一批产业链质量管理公益推广试点,累计帮助6.8万家链上企业解决12.5万个质量瓶颈问题,有力牵引产业创新提质增效,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以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为例,国家工业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聚焦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升堵点,不断提升“基础支撑、产业联动、技术赋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质量设施建设效能,实施链主领航+标准导航+技术护航的“三航行动”,着力打造链主引领、产业联动、标准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模式,赋能智能机器人产业建圈强链。

国家工业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检测中心牵头与链主库卡着力构建产业链联动提升平台,搭建质量技术攻关与标准化建设的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工业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零部件可靠性评测技术攻关”重点项目,有效解决可靠性测试难周期长的痛点,成功帮助相关链上企业验证寿命达到8万小时。

质量基础设施是实现质量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广东完善73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赋能产业链全方位质量提升。

在建设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方面,广东研究突破低空经济、芯片研发等产业领域动态、远程、快速校准技术,解决极端量、复杂量、微观量等准确测量难题。支持广东省计量院牵头研制我国首创的射频微波参数精密测量领域的基础性国家标准《超宽带喇叭测量天线》,突破天线的阻抗失配、高次模谐振等全球产业链传统固有设计缺陷问题。

打造协同领先标准群,广东还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产业链60多项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培育575家标准创新型企业,带动638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引导8315家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

下一步,广东还将加强质量技术支撑,夯实质量强链工作底座。围绕海洋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6G、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一批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支撑引领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赋能产业升级 锻造县域“硬内核”

“企业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产业链的质量,如何提升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OPPO副总裁、硬件工程事业部总裁刘畅深感质量的重要性,他介绍,OPPO在供应链发起了精益联盟,过去一年里,有9家供应商参与了该联盟,获得的总收益在1亿元以上,生产效率提升了46%,一次不良率下降了60%。

OPPO所在的东莞市长安镇作为入选全国首批百城质量提升试点的城市,积极探索“质量效益型提升”路径,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机器视觉等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构建“诊断—攻坚—协同—赋能”的全链条质量提升体系,不仅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的深层瓶颈,更将质量红利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推动全镇经济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量稳质升。

精准诊断,绘就产业质量“数字图谱”。长安镇突破传统泛化治理模式,引入基于《制造业企业质量创新力评价规范》的科学评价体系,对机器视觉、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进行“全面体检”,精准绘制出产业质量图谱与问题清单。这种以数据驱动的精准诊断,为后续分类施策、靶向治疗奠定科学基础,实现质量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升级。

通过质量提升活动,长安镇已成为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核心节点,每6部手机就有1部产自于此,形成了超2000亿元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智能移动终端、机器视觉产业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占比达27.4%,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60%,涌现出3家广东省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8个“东莞优品”产品,主导制定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14项。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积极创新实践,围绕落实质量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大力开展“质跃县”行动,推动县域城市走质量创新实践之路。

目前,全省共分批培育建设35个质量强县(区、镇),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覆盖。其中,首批17个城市全部列入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库,3个城市列入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7个县级城市列入全国百城质量提升活动,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立足特色产业,广东推动各城市因地制宜探索质量强县(区、镇)建设方式方法,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径。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质量强县,广东也突出“一县一品”。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建立标准体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一品”精益求精、优质优价。比如,阳江市阳东区开展“五金刀剪”产品质量技术攻坚,攻克高端刀具用马氏体不锈钢冶炼、热处理等关键技术,桑刀2号获“最高刀刃锋利度保持力”吉尼斯纪录,十八子联合实验室研发低碳“三好钢”新材料。

质量工作一直在路上。下一步,广东将继续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积极打造一批质量强企领军企业,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打造一批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助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一批质量强国建设标杆城市,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面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为建设质量强国贡献广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