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曲小舞台走向网络大舞台”
国内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羊城论道
时间:2025-09-18 16:01:39
浏览次数:197
来源:南方日报
[ 字体:大:2624
中:2220
小:1816
]
9月17日下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活动在广州粤剧院红豆小剧场举行。李树建、曾静萍、倪惠英、方展荣、曾小敏等来自国内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齐聚一堂,分享对于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真知灼见。
现场发言诚恳真挚、金句频出,不少听众都表示受益匪浅。分享环节结束后,还有不少听众举手提问,争取与嘉宾互动的机会。
“地方剧种先要服务当地观众”
“网络上有黑粉、铁粉、路人粉,也有路转粉。但戏曲人仍然要拥抱互联网,让传统戏曲的小舞台,走向新时代网络的大舞台。”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建的发言金句频出。近年来,李树建玩直播、拍短视频,目前全网拥有300多万粉丝。去年,他推出沉浸式豫剧小剧场《程婴救孤》,先后入驻上海豫园、北京河南大厦和湖广会馆,备受欢迎。
李树建认为,戏曲的“守”与“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永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京剧和昆曲看规范,地方戏则要有自己的特色。农村演出‘火爆’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际演出‘舞’一点,多一些肢体语言,这是我的体会。”李树建说,戏曲人要走最难走的路,干最难干的事,听最难听的话,做最精彩的人。
“一个老剧种要传承下去,不只是舞台样式和表演艺术,还有方言和音乐这两大根源。如果音乐和方言都被稀释掉,那么戏曲就会面临同质化的困境。”梨园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梨园戏实验团团长曾静萍以梨园戏为例,梨园戏有近900年历史,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是闽南文化养育了这个剧种。“地方剧种如果离开了地域,就没有了根,首先要服务当地的观众,再走向省外、走向全国,最后走向国际。”
粤剧表演艺术家、广东省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同样认为,当前存在戏曲同质化的问题,一些剧种个性的东西在不断消失。“所以我们非常有紧迫感,花了8年时间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一次系统化梳理。”倪惠英说,《大全》是守住地方剧种生态很重要的一个工程,是剧种传承发展的基石。“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更需停下脚步,回顾传统戏剧中的精彩之处。”
“圈是我们自己画的”
“这几年大家都谈‘破圈’,这个圈在哪儿?是圈观众的,还是圈戏剧演员的?”广东粤剧院艺术总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曾小敏在现场抛出话题。“我想观众应该是无圈可破的,因为观众是自由的。他们只关注他们认为值得看的、美好的作品。那么这个圈就是我们给自己画的。”
曾小敏坦言:“戏曲当然有舒适圈,一成不变把戏演下来,不会走错任何一步。但如果要踏出创新的一步,就会面对很多质疑,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她认为,不用着急去定义某些作品是错还是对,可以交给市场、时间来判断。“好的会留下来,不好的会被淘汰,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心浮气躁,要稳稳地做好该做的事。该传承的传承好,该闯的路试一下。”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创院院长、香港话剧团桂冠导演毛俊辉多年来深耕中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的研究与创作,近年来他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戏曲领域。“我一直保持对戏曲的好奇,京剧跟粤剧是我最熟悉的两种戏曲。我希望用我一生所学,帮助戏曲往前探索。”
毛俊辉分享道,近年他与深圳粤剧团合作打造大型史诗式新观粤剧《谁是文龙》,希望用新时代的观念、新的编剧、导演手法来创作能被当代观众,特别是新生代观众接纳的戏曲作品。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