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湛江湾1号”启程深蓝逐梦
时间:2025-11-20 10:36:04
浏览次数:439
来源:湛江日报
[ 字体:大:2624
中:2220
小:1816
]
文/本报记者潘洁婷 图/本报记者张锋锋 实习生陈子烨
南海之滨,湛江湾畔,154米长、44米宽的“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静卧海面。11月19日,“养殖重器 智向深蓝”“湛江湾1号”正式交付暨公众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这艘全球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工船化养殖”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为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湛江答卷。
科技赋能:铸就深海养殖“硬核实力”
传统近海养殖长期面临环境承载力逼近上限、养殖空间受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瓶颈,向深远海进军成为必然选择。但深远海养殖对装备技术的高要求,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我们必须打破技术壁垒,打造属于中国的深远海养殖重器!”湛江湾实验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便以“锻造南海科技栋梁”为己任,敏锐捕捉产业痛点,将“湛江湾1号”列为实验室头号任务。实验室组建了由海洋工程、水产养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攻关团队,锚定“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目标,开启了为期5年的艰难攻关。
走近“湛江湾1号”,巨大的养殖箱体、先进的智能设备、清洁能源装置让人目不暇接。这艘集多项首创技术于一身的“养殖重器”,以“漂浮式动力定位+工船化养殖”的原创设计,实现了深远海养殖的革命性突破。
平台可搭载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年产名贵鱼品可达2000吨,相当于近千亩传统网箱的养殖规模。这一惊人产能的背后,是三大关键技术的“破局”之功。在设计层面,团队首创“以船为体、以箱为芯”的“船箱一体”融合理念,打造“半潜式超大开口船型”,彻底解决了传统养殖工船与网箱割裂、抗风浪能力弱的核心难题,可抵御12级台风,确保养殖环境稳定可控。
绿色低碳是“湛江湾1号”的鲜明标签。平台研发了“光伏+风电+储能+柴油辅助”的混合能源系统,配合智能能量管理算法,实现绿色能源自主供给,为全球深远海装备提供了“零碳范本”。
“AI养鱼”则让养殖过程实现智慧升级。平台搭建了覆盖“环境监测—精准投喂—病害预警—收获加工”全链条的智能管理系统,通过遍布养殖区域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温、溶氧、pH值等参数,数据同步至云端平台;AI视觉识别系统可快速判断鱼群健康状态、摄食情况,自动调整投喂量和养殖策略。
这些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让“湛江湾1号”填补了南海海域高端海洋装备的空白,更推动我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型迈出坚实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评价:“‘湛江湾1号’的交付,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全球深远海养殖提供了‘中国方案’。”
融合共生:激活海洋经济“多元价值”
“湛江湾1号”的意义,远不止于一艘养殖平台,更在于其背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产业转型层面,平台首创的“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技术,推动渔业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模式向“科技兴海”的现代化模式跨越。“湛江湾1号”将成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带动海洋工程、绿色能源、冷链物流、水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协同创新层面,项目开创的“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政府助题”模式,成功破解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瓶颈。湛江湾实验室聚焦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企业提供市场反馈和应用场景,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这一模式已在广东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推广应用,未来将进一步复制到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广东样板”。
在科技惠民层面,“湛江湾1号”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交付当天同步举行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登船参观。
对于湛江而言,“湛江湾1号”与已落户的“恒燚1号”等项目集群发展,将形成蛋白丰富的“海上粮仓”,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逐梦深蓝:从“1号”到“N号”的新征程
交付投产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站在新的发展坐标上,作为南海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湛江湾1号”将开展深远海养殖技术、海洋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影响等领域的科学实验,为海洋科研提供宝贵的现场数据;作为海洋产业创新的孵化引擎,平台将加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湛江湾实验室表示,未来将开展“技术迭代再突破、产业生态再延伸、标准体系再完善”三大攻坚。在技术层面,持续优化平台性能,研发更先进的养殖装备和智能系统;在产业层面,打造从“1号”到“N号”的深海科技生态圈,推动深远海养殖平台在全国乃至全球布局;在标准层面,制定深远海养殖装备、养殖技术、生态保护等系列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