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信息资讯详情

数字疗法:如何用游戏玩出疗效?

时间:2025-07-11 15:22:45 浏览次数:383 来源:南方日报 [ 字体:大:2624 中:2220 小:1816 ]

“轻度认知障碍,意思就是患者的认知功能已经下降了,但是还没有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的能力。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我们就定义为痴呆了。”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一科主治医师厉含之介绍,“轻度认知障碍”作为“痴呆”的征兆,如今公众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大概也就是在几年之前,国际国内对于这方面的治疗都是一片悲观的态度。但是这几年开始有一些新药,陆续获得了我们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开始应用到病人身上,只是这些药物也只能够延缓病人的症状进展,并不能说是完全的逆转或者是恢复。”

令传统医疗行业暂时“无解”的问题,如今在科技领域找到了“新药”。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从腾讯方面了解到,其推出的“腾讯脑力锻炼”认知功能训练软件已获批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而早在2022年,波克城市旗下的“快乐视界星球·视觉训练系统”:“斜弱视治疗系统”游戏化数字疗法已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是国内游戏行业数字疗法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今年1月,来自浙江绍兴的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脑动极光”)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该公司的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是中国首款获得监管批准的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

不难看出,从行业的逐步探索到如今腾讯这样的巨头入局,游戏变身“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后,让游戏展现出了不止于“游戏”的广阔空间。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游戏成为医生眼中的福音

“目前我们国家的老年化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就诊、治疗都是非常不及时的,大概有五分之一老百姓认为:认知功能障碍不需要治疗,认为可能就是一个正常的老化过程,大概有一半的病人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已经是中重度的了,没有使用药物治疗。还有一部分人是比较抗拒的。所以综合来看的话,我国的老年性认知功能障碍,一是花费高,二是就诊不及时,三是存在依从性差的问题。总的来说,对比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老年性的认知功能障碍,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一科主治医师陈予东看来,认知功能障碍越早去干预效果越好,到疾病的后期中晚期以后就很难再去逆转或者改善。

“通过邻居介绍我们就去报名参加做了个智力测试,让我们手机下载个游戏,然后过一段时间就到医院去复查一次。”刘阿姨表示,她和郝大叔一直按游戏里的做菜玩法在“玩游戏”:“一个礼拜7天,让我们‘玩’3到5次,一次‘玩’30—45分钟,但不让每天‘玩’。”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刘阿姨口中的这款“游戏”,就是“腾讯脑力锻炼”认知功能训练软件——它包含4个板块的玩法内容:厨艺大赛(类似一些市面上常见的烹饪游戏,按步骤完成菜品)、收纳大师(顾名思义,把物品合理地收纳到指定位置)、诗词大会(一些古诗词的问答填空)以及音乐大赛(比较接近简化版的音游)。据介绍,作为腾讯首款数字疗法软件,其采用游戏化认知训练方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该软件将进入临床应用,在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该软件开展游戏化认知训练,以非药物手段改善认知功能。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这个软件重点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这一类的患者人群进行认知训练。如果出现了轻度的记忆力或者计算力逻辑推理能力的下降,但是对于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又没有造成严重影响的这一类的病人来到医院就诊的话,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一款训练软件,因为我们大多数是不建议在这个阶段用药的。”在陈予东医生看来,能够有这样一款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进行训练延缓(认知障碍病情)进展的软件,是广大老百姓的一个福音。

游戏为数字疗法开辟新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波克城市推出的“快乐视界星球”作为国内游戏产业最早获得数字疗法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游戏产品,其提供了一套斜弱视训练治疗系统。此前在临床上,斜弱视儿童主要依靠串珠、刺点、灯光刺激等手段进行治疗,通常需要持续3—6个月的重复训练。由于训练过程枯燥,很多孩子很难坚持完全疗程,影响了治疗效果,而通过游戏的方式,则让疗效大大提升。同时也让通过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的“数字疗法”在国内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数字疗法第一股”脑动极光成功登陆港股,“数字疗法”也成为了在AI热潮下的新风口,但财报显示,脑动极光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高达6.98亿元、5.02亿元,可见“数字疗法”前景虽美,但是对于“活得好好”的游戏企业而言,要通过“功能游戏”来推动“数字疗法”的发展,除了对产业的布局外,还需要更多意愿承担社会责任。

“我觉实游戏本身来讲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库逸轩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认为,游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通过游戏产品来实现“数字疗法”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目前来说,在整个科研领域,我们还是处于一个从追跑到并跑的过程当中。”在库逸轩看来,中国在游戏领域虽然在全球处于领先,但是在通过游戏探索“数字疗法”上,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觉得未来可能需要做的还是细分领域,一定是针对某一类特定的人群,其次在设计当中,要有一些科学性针对特定的群体,要科学性地去做设计,让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更加科学的结论,未来包括游戏设计、应用方面可以值得关注。”库逸轩表示,目前国内在通过游戏实现“数字疗法”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大规模的试验和能够获得真正的证据和支撑研究工作方面还是比较缺乏。“我呼吁未来还是要更多地去尝试、探索和验证这些游戏,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严肃游戏和真正有效果的、拿证的游戏出现,推动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我一直坚持每天做,项目结束后,感觉脑袋要比以前灵活多了。”郝大叔表示,现在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多思考、多想事情。如今,郝大叔重新拾起了教外孙写作业的任务,刘阿姨也重新喜欢上做菜,还有背诗。